悠悠萬事、民生為大。
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要辦好民生實事,優化公共服務,讓全區人民的生活更有品質。
兩會期間,醫療、教育、養老等等,這些始終是代表們口中的熱詞。孩子能不能在家門口上個好學校?養老問題該怎么辦?就醫會不會更便利?連日來,記者帶著這些百姓最關心的問題采訪人大代表,去聽一聽他們的回應。
把好學校建在百姓家門口
讓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優質學校、接受更好的教育!這,就是民之所想、民之所盼、民之所需。
政府工作報告提出“讓教育質量強起來”,就是要讓每個孩子都能享受更加優質的教育資源。那么,我區如何讓更多學校進入家長心目中“優質校”的行列?
2014年,銀川市興慶區的張寧,為了讓孩子能到興慶區回二小學,傾囊購買了“學區房”。家住興慶區海寶小區的居民張明敏很焦慮:家門口的小學是海寶小學,是一所典型的薄弱校。
2014年秋季入學,位于興慶區的海寶小學,片區內只有5名新生報到入學。興慶八小處境尷尬,隨著一街之隔的興慶區回二小學的“崛起”,家長對該校的信任度開始降低。
追根溯源,興慶區回二小學也不是天生的“優質校”。2011年,回二小學搬遷新校址至北塔湖畔。
一手抓校園建設,一手抓教學質量,開展教學改革,建立學校特色教學文化。“教學一定是第一位的!我們把所有事務性的工作都放在行政上,以各種形式來保證教師的安全感,讓教師沒有后顧之憂,能夠靜心教書。”校長黃莉回憶。
短短兩年時間,回二小學迅速晉升“優質校”行列。興慶區決定,實施“優質校+薄弱校”的集團化辦學模式。
2014年,海寶小學加入回二小學,更名為回二集團海寶校區。2015年,興慶八小加入回二,更名為回二集團北塔校區。
2015年,張明敏、張寧的孩子分別入學海寶校區和北塔校區。
兩個孩子茁壯成長,也見證了兩所薄弱校的成長。
回二集團首先是建立雷打不動的兩周大教研制度,讓所有校區的教師逐步拉齊教學水平。然后是研發基于微課的4A智慧課堂模型,保底全集團的課堂教學效果。同時利用互聯網+,搭建了自己的資源共享平臺。
六年過去。2020年,海寶校區、北塔校區,加上新水橋小學等,回二集團集齊了“優質校+薄弱校+城鄉接合校+農村校”。
“事實證明,集團化辦學會在較短時間內為薄弱學校帶來質的變化,是行之有效的。但是我們還需要一些制度的保障,推動集團校辦學進入良性循環。”黃莉表示。
寧夏,應該是全國最重視教育的省份之一。
“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要突出民生改善,切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,讓寧夏的教育質量強起來,要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,滿足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需求,把好學校建在老百姓家門口。”自治區人大代表、自治區教育廳廳長李秋玲說。
李秋玲介紹,下一步,全區教育部門將通過六個方面的努力,實現教育均衡發展目標。一是科學制定規劃,從今年開始,推進有條件的縣區率先實現義務教育優質均衡。二是要積極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,聚焦短板和弱項,推進學校標準化建設,著力化解“大班額”和“大校額”,辦好農村寄宿制學校,推進城鄉學校一體化發展。三是要推進集團化辦學,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覆蓋面。四是加大校長和教師的輪崗交流力度,進一步提高教師待遇,激發教師立足崗位教書育人的動力和活力。五是加快互聯網+教育示范區建設的成果應用,提高教師教學能力,提升課堂教學質量。六是要堅持“五育”并舉,促進學生德、智、體、美、勞全面發展。
“ 把好學校就建在老百姓家門口,家門口的學校就是好學校。”家長們的這個愿望,實現之日并不遙遠。
讓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
養老不僅是每個家庭面臨的問題,也是全面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環。只有把養老問題妥善解決了,才能“護駕”夕陽紅。
既不離開家庭,和子女待在一起,又能在家門口找到同伴,實現老有所樂——社區養老,憑借多方面的優勢,成為老年人群體理想的養老狀態。
家住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崇安社區的八旬老人胡雅秋,每天可以通過智能腕表給社區服務人員“下單”,服務人員“接單”后開展上門服務。“能夠在家門口享受養老服務,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。”胡雅秋笑著說。
社區養老如何實現養老不離家的愿望?崇安社區自有“秘密武器”——發展社區嵌入式微養老,引入專業能力較強的第三方機構,以專業化服務隊伍為保障,為老人提供理療、養生、娛樂、日常生活照料等個性化優質服務,有效解決社區服務人員不足、專業水平較低等問題。
社區養老服務日趨完善,群眾紛紛點贊。在欣喜的同時,銀川市興慶區鳳凰北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任海燕還有一些擔憂:社區智慧養老的水平有待提升;第三方養老機構收入低,亟待解決盈利難題。
除社區養老,還有一部分老人選擇民營養老機構,享受更專業的服務。專人24小時精心護理;享受定制化飲食;看病拿藥足不出康養中心,有急癥可走“綠色通道”,直接住醫院……居住在銀川市隆光西萃芳庭康養中心的張進軍笑著說,家人擔心的,在這里都轉化為了放心和安心。
當下,不少民營養老機構陷入運營成本逐年上漲、老人的支付能力有限的兩難境地,未來,民營養老機構路在何方?
“企業的本質是服務客戶,做養老服務既不能只靠情感,單純去做公益;也不能當作地產銷售,追求利潤最大化。”銀川市隆光西萃芳庭康養中心副總經理施明國說,目前他們正在探索醫養結合模式,在關注老人的吃住、休閑的同時,配套一所門診家門診部,由專業醫護人員為康養中心提供醫療服務,既滿足康養中心需求,讓老人少受折騰、住得安心。希望政府繼續加大對中低收入的群眾的幫扶力度,確保每位老年人都能真正實現老有所養、老有所樂。
自治區人大代表、自治區民政廳廳長妥永蒼在接受采訪時說,步入新發展階段,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,構建新型養老服務模式,成為政府的新作為、群眾的新愿景。
妥永蒼表示,下一步民政部門將把居家養老作為工作重點,逐漸完善防滑、洗手間抓握、輪椅通道等設施,為居家養老的群眾提供更多便利,同時將加大護理型床位建設,探索推進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新模式。在社區養老方面,將繼續爭取國家投資,在街道社區推進綜合功能嵌入式養老服務模塊,結合智慧社區建設,不斷提高養老服務多元化、智能化、便利化水平。在機構養老方面,將與自治區衛健委加強聯合,與各大醫院開展協議合作,持續探索醫養深度融合的養老服務模式。
“養老事業任重道遠,還需各方持續發力,不斷健全養老服務機制、優化養老服務供給、提升養老服務質量,共同把養老變成一件幸福的事。”妥永蒼說。
就醫如何更高效更便捷?
2020年,抗擊疫情期間,互聯網醫療憑借不受時空限制、無接觸、避免交叉感染等特點,成為人們就醫的新選擇。如何讓線上咨詢與線下治療銜接更順暢?在自治區兩會上,如何讓互聯網醫療更加便捷有效,也成人大代表熱議話題。
“進入院區請掃健康碼并主動出示行程碼,不能掃碼人員請登記……”1月26日上午,在銀川市人民醫院北門入口處,等待入院的患者有序排隊進入。戴口罩、查看健康碼、紅外線測溫,無掃碼人員登記,完成一系列“規定動作”后記者進入了醫院。“預約掛號流程很便捷,入口處檢測體溫、出示健康碼等都能理解,效率還是很高的。”前來就醫的方先生告訴記者。
銀川市第一人民醫院婦科主任、主任醫師張詠梅介紹,疫情期間,互聯網醫療在多數患者不便到醫院的情況下,發揮了不小的作用。不少人都享受到了在網上向醫生咨詢的服務。
據了解,疫情期間,我區三甲醫院都開通了不同類型的線上門診。銀川市民劉女士說,有了線上門診,小病確實不需要再冒交叉感染的風險去大醫院,“但是如果要看重病,感覺還是去醫院方便一些。”她說,相比線下就診,線上醫療在醫保報銷上并不方便,而且訂單提交后領藥的時間也需要等較長時間,比起上醫院并沒有節約多少時間。
在政府工作報告中,“醫”字出現了多次,其中提到的要“深化公立醫院改革,推進區域醫療中心、醫聯體建設”,這是自治區人大代表、西吉縣中醫院副院長許敏霞最關注的內容之一。
《政府工作報告》在回顧過去一年工作時指出,加快“互聯網+醫療健康”示范區建設,縣域醫共體和城市醫聯體建設全覆蓋,市區縣三級醫療信息互聯互通。
“疫情改變了人們的很多生活習慣,這其中就包括就醫,隨著醫聯體的建立,未來我們不再需要大病小病都擠大醫院,這也會是醫改工作今后的方向。”許敏霞代表認為,借助“互聯網+”技術,未來醫院可延伸到社區衛生所和家庭,避免大量患者聚集到大醫院,實現分級診療。目前,在醫保銜接、異地醫療費結算等方面,互聯網醫療還有一些政策瓶頸需要破解。
許敏霞建議,進一步加快互聯網醫療模式信息化建設,實現市、縣、鄉、村信息互聯互通,以便數據資料的共享,充分發揮信息化在疫情發現、防控應急處置以及線上就醫問診的支撐作用。
政府工作報告指出,深化“互聯網十醫療健康”示范區建設,開展智慧醫院試點,為13個縣(區)全部配備智能輔助診療系統。深化公立醫院改革,推進區域醫療中心、醫聯體建設,實行藥品、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。
自治區人大代表、同心縣王團鎮羅家河灣村衛生室村醫馬玉花認為,健康扶貧是全面脫貧攻堅的重要一環,在某種程度上,疾病仍是農村“空巢”老人邁向全面小康的最大“攔路虎”。“為了讓老百姓在線上就醫更放心,對互聯網醫療還需要不斷完善配套技術和政策監管,讓線上問診與線下診療無縫對接。”馬玉花說。(寧夏日報記者 周一青 李志廷 姜璐)